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古法造纸的传承与新生

非遗高新匠造传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辈留下的智慧结晶,是彰显文化大国的一张张精彩名片。秦镇米皮、楮皮纸、集贤鼓乐、眉户曲子、鱼化泥叫叫、关中事酒……西安高新区拥有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拂去历史尘埃,走进非遗世界,聆听高新故事。

北张村楮皮纸

北张村手工造纸源于西汉,据传比东汉蔡伦造纸还早二三百年。在北张村,村西是滔滔不绝的沣河,村东是古时的贺兰渠和民国时的沣惠渠,村南是峰峦叠嶂的秦岭山脉,村东北是古长安城和后来的西安城,在手工造纸的原料、生产、销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北张村楮皮纸生产工艺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整个工艺流程完全没有使用现代机械或纸药,但能够进行分张,这套生产工艺在国内是十分罕见的。上世纪70年代起,不断有国内外学者来追溯、考证世界造纸之源,古老的工艺成了手工纸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楮皮纸制作技艺有72道工序,主要有构皮扎把、蒸煮、河水漂穰、踏碓、切翻子、淘捣子、操纸、晒纸、整理、包装打捆等。所造“蔡侯纸”的原料,先用麻,后用楮皮(构树皮)、白穰、废纸等。古时村人取当地的麻加工白麻纸,后来采用楮皮(构树皮),加工的纸叫黑麻纸;用构皮加工选出的白穰,造的纸也叫白麻纸。有长连纸、大连纸、百尺三五、斗方、老报纸、草纸等15种纸型规格。唐朝时期,因为京畿地区大量需求纸,这里的造纸技艺得到快速发展,纸张远销到朝鲜、日本等国。那时北张村的宣纸是当时唐朝御用首选品,称为贡纸,直到清代该村仍每年给京城皇室进贡纸。另外,因纸的规格多且柔软、韧性好、吸水透气性强,还广泛用于各种物品包装,报社、办公机构学校、医院。兴盛时,全村纸槽余合,年产量达79万刀(每刀张)。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熊天荆和北张村王键,组织村人造老报纸,并设法运往延安。延安党中央的《解放日报》《陕甘宁边区报》都用北张村的“老报纸”。在现代化、机械化的今天,传统手工制纸陷入困境,市场不断被挤占。北张村子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户手工作坊。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村民的观念也改变了,年青的一辈都不愿意坚持造纸,认为不仅辛苦,而且难以赚钱,大部分都选择进城务工。同时制约北张村手工造纸发展的原因还有制作专业工具匠人的消亡。目前,已经很少有人能造“捞纸”的模具,在北张村也仅有张逢学会修理和制造这种原始工具,村里40岁以下的人基本不会造纸。历史改革中有阵痛,也有新生。曾经的御纸坊虽不复辉煌,但如今的北张村楮皮纸制造技艺仍在熠熠生辉。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张逢学年北张村的张逢学被文化部推荐到美国华盛顿参加“民族文化艺术节表演古法造纸技艺”,年北张村的张逢学、马松胜被授为“陕西省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人”,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两人被邀请在北京奥运会祥云小屋表演古法造纸技艺,被中央电视台和省、市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年5月,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被确定为西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的手工作坊成了今天的非遗传承基地,经常会有研学、游学团队来了解、体验这项古老的造纸手艺。或许曾经这项古老的手艺蒙上了灰尘,但在经历了历史浪潮的冲刷后,它仍然散发着光芒,守望传承着北张村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记。

编辑:王嘉雯

初审:高枫

终审:卢璐

☉这个清明假期,邀你来高新区共赴一场樱的邂逅

☉请系好安全带,“假期小车”马上就要发出!

☉杨氏木杆秤:一份值得坚守的传统技艺遗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1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