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g是几两中国斤两发展简史

我国现行的度量衡标准是:

1市斤=10两,2市斤=1公斤=1千克=克

其中,斤、两是我国的传统的质量计量单位,而千克则是质量的国际单位,根据上述计量规则,一市斤等于十两,一两为50克,克就是六两。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物体“重量”,实际上是指物理上的物体“质量”,而物理上的“重量”,则是指物体的“重力”。

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听到过“半斤八两”这个成语,它的意思是: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很明显,它和上面介绍的、现行的计量标准对不上,这是因为,在年之前一斤都是16两,而这个标准,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

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简单理解就是统一全国的法制和度量衡。

在秦朝之前,一斤是多少两没有确定的数据,不过,关于一斤十六两的来历,有如下一种说法:

民间传说战国初期鲁国人公输班、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木杆秤。鲁班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

现在,连农村都不太容易见到杆秤了,杆秤上的刻度也确实叫做“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上了“福禄寿”三星,就把一斤十三两变成了一斤十六两。

目的是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守信、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这些民间传说的寓意都很好,但并没有可信的史料支持。

最关键的是,秦国统一度量衡,始于公元前年左右商鞅的第二次变法,后来的秦始皇只是把原来秦国的度量衡标准推广到了全国。

所以,如果真的是秦国人把一斤13两,变成了一斤16两,那么这个人是商鞅的可能性是最高的;其次,不管是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嬴渠梁、还是秦惠文王嬴驷、秦昭王嬴稷,提出上述改变的可能性都比秦始皇要高。

参考上面《中国古代度量衡》和《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两本书,有考古文物支持的数据,春秋时期各国的度量衡标准虽然不同,但一斤大概都在现在的克左右;从战国到之后的秦汉,一斤都相当于现在的克左右,这些都是根据已出土文物和相关史料记载计算出来的。同一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比如秦国时期,一共两个皇帝;

因为制作的标准器都有误差、再加上文物的损坏等,因此,根据不同的标准器文物计算出来的结果,肯定不会相同,但相对差别比较小。

从秦始皇开始后的历朝历代,新皇帝登基后,都会重新铸造新的度量衡标准器并发行全国。同一朝代,相同标准器的理论可能是一样的,但是新皇登基基本上都会重铸新的、收回旧的,这也是导致根据相关文物计算出的每斤克值不相同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汉承秦制,这是指从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一直到第十位皇帝汉宣帝,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汉朝都继承和发展秦朝各项制度的治国策略,其中就包括继承秦朝的度量衡制度。

所以,两汉时期,包括王莽的新朝,度量衡的标准与秦朝几乎一样。

后来从三国、魏晋、到南北朝的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度量衡的单位量值整体上是不断增大的。

到公元年杨坚建立隋朝,每斤已经达到了克左右。

之后的唐、宋、元、明、清,虽然基本上保持了每个皇帝都会在登基时、重新铸造新的衡器标准器,但单位量值基本上都保持在每斤克左右。

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规定:一米等于三市尺、一公升等于一市升、一公斤等于二市斤,前者是国际单位制,后者是我们的传统单位制,但这时候的一斤,仍然是16两;直到30年后的年,新中国才确定并推行了1斤等于10两的新标准。

最后,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依据。

最早的文献记录是《汉书?律历志》:

古人仅以常见的农作物秬黍为基础,定义出了长度、体积和质量的基本单位,

可见古人有多聪慧:把粒黍的重量定义为十二铢。在此基础上,规定24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此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一升相当于现在的毫升左右、一斤大概是现在的克左右、一两就是16克左右。

因为汉承秦制,所以,这很可能也是秦朝制定度量衡标准的依据,只是现在还没有找到相关的文字记载。

前面提到过,到了隋朝,度量衡的单位量值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但制定标准的依据仍然是秬黍:

本质上还是依据的秦汉古制,只是引入了大尺、大斗、大两。此时的一大尺约为现在的30厘米、一大两约为现在的40克、一斤约为现在的克。

最后的最后,推荐大家两本书:《中国古代度量衡》和《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

这也是我做本视频的主要参考文献,我个人特别建议初二及以上的中学生阅读,除了能了解古人聪明才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外,对学习数学、物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919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