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照片中的湖北宜昌1917年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古称夷陵,是一座有着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旧志有“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一说,“夷陵”便因此得名。

清朝雍正年间改“夷陵”为“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东湖县为当时宜昌府的府治所在地,民国成立后,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便是今日宜昌市的前身。

本组图片拍摄于年,真实反映了多年前宜昌当地百姓生活的真实状况。

年的宜昌海关

清光绪二年(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4月1日,设立宜昌海关“宜昌关”,并正式对外开放。

道路边的剃头摊

宜昌江边的一处剃头匠汇集处。条件简陋,但客人理发的同时,还可欣赏江景与来往行人,也算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江岸小食摊

小食摊就设在江边的护栏旁,距离剃头摊不远的地方。一名妇女蹲在地上烧火,身上穿着带有明显清末服饰特点的衣服,说明已经穿了很多年。

卖药材的老者

一位老人坐在街头,守着自己的小摊,上面摆满了各种中草药。中草药起源于我国,中国人对它的探索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这期间不知有多少人因此受益,其中也包括你我的祖先。

修鞋匠人

虽然机制鞋子早已经出现,但对多数普通百姓来说还是奢侈品。脚下的鞋子还是以手工缝制的千层底为主,容易磨损和开裂,补鞋的匠人在街头随处可见。为了省鞋子,很多人干脆打赤脚。

街巷边的剃头摊

一副挑子,一边放着烧热水的火炉,一边放着理发工具的箱凳,这是旧时剃头摊的标配。除了剃头、刮脸,还兼营采耳。

卖菜的小贩

一名小商贩正在用杆秤给顾客称青菜。看身上的衣服可知天气尚凉,他却打着一双赤脚站在冰冷的石板路上。

卖艺者

两个耍把戏的小男孩站在街头敲锣打鼓,为引起行人的注意。其中一个男孩的年龄很小,另一个大男孩正用三只鼓槌表演“杂耍式”敲鼓,动作非常娴熟。

绳子加工

一群人正在操作简易的机械制作绳子,将很多条细麻绳拧成粗麻绳,这些绳子主要用于船上。

拧麻绳的男子

一名工人正在使用工具将两股麻绳拧成一股,从其身体的姿态和身上隆起的肌肉可知这是一个力气活。

三游洞的神龛

三游洞位于西陵峡外,其名称源于曾有六位古代名人分两拨组团来此游览。一拨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和元稹,他们三个人曾一同游过此洞,人称“前三游”;另一拨是宋代的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他们也曾一同到此一游,人称为“后三游”。

河上的摆渡船

小木船从码头出发前往对岸,一顶滑竿占据了半条船的位置,乘客们只好挤成一团站在中间维持船只的平衡。

西坝江景

江岸边上停靠着川江船家带有席篷的木船,这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工具和栖息之地。其中一只船上还挂着写有“X双发号”的匾额,应该上船的名字。在岸边和小船上,张着晾晒的渔网。

江边渔夫

一名戴着草帽的男子站在近岸的江水中,手持捞网正在捕鱼。

隔江眺望磨基山

许多停船在岸边抛锚,有的还没有来得及收帆。远处三角形的山峰是磨基山,被西方人称作中国的金字塔。

江岸景色

宜昌附近的一段长江水面,从船上向岸边望去,有一群人正手拿农具在棉花田里忙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06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