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宋.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天圣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先后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府尹等职,官至枢密副使。北宋中期,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不断。它对内主张裁减冗员,减轻人民的负担,对外建议朝廷选将练兵,积极抵御契丹侵略。同时强调法治,执法严峻。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座河南开封包公祠
它是海内外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资料最全,历史最悠久的纪念包公的场馆。
开封包公祠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向阳路1号,它占地l公顷多,是一组典型的仿宋风格的古典建筑群。全祠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主展区、园容景区和功能服务区。其中主展区中轴线为大殿、二殿,东西各有配殿、回廊、碑亭等,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庄严肃穆。
大殿
大殿为包公祠的正殿,正殿下面悬挂“公正廉明”匾额,大殿中端坐着高3米多、重达2,5吨,蟒袍冠带的包公。
他正襟端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一身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正气,铜像两旁陈列着反映包公真实生平和清廉品德的历史文物与典籍。#开封市包公祠#二殿
二殿下面悬挂着“峭直清廉”的匾额,殿内主要展示包拯的正史资料,如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其出包公的家训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充分反映出包公嫉恶如仇、清廉传家的高贵品质。
安徽合肥包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它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原建筑物始建于明弘治元年,后遭受太平天国时期战火毁坏。光绪八年,李鸿章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并写下《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
祠内由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
广东肇庆砚洲包公楼
砚洲包公楼是砚洲村民及社会人士缅怀包公而建。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公元年),楼高三层,名为“包公祠”。同治七年,因三楼溃危,修葺改为两层,惟易名为“包公楼”,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它是一座仿宋建筑群,除牌坊、山门外,还有大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亭、廊、井等,占地面积平方米。
步入包公楼,第一进为微孝肃牌坊,前面为放生池。第二进为大门,横额有“包公楼”三个大字。穿过牌坊,内有包公楼主楼建筑及浩然亭、南北厢廊、天井、聚宝塔、五义桥等,楹联、匾额、钟鼓、神台、香案、宫灯等陈设俱全。
包公的事迹,广泛流传于民间,妇孺皆知,俗称其为包青天。很多小说,戏曲多取自于其题材,加工,使包公的故事流传千年,其中较为著名的小说有:《龙图案》、《三侠五义》等。较为著名的戏曲有:《陈州崇米记》、《智斩鲁斋郎》、《狸猫换太子》、《三勘蝴蝶梦》、《秦香莲》、《包拯铡庞洪》等等。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称铊是老百姓,老百姓心里有面镜,知道你是浊还是清。
正所谓,金碑、银碑、比不上咱老百姓的口碑,正是因为老百姓心中念着、记着包公,才使得包公留名青史!
这三个纪念包公的祠堂,您去过吗?
有空去看看包公吧!
老家河南!豫见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