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秤,做了50多年宁波这个老工匠说老

常言道,人心如秤。这个秤,是过去手工做的秤,一根秤杆一只秤锤,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据考证,秤在中国出现,已经有多年历史。

科技在进步,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木杆秤早已退出市场,但在余姚市陆埠镇江南村孙家老屋20号,住着一位做秤的老手艺人,叫孙朝土,从15岁开始学做手工木杆秤,今年已经68岁了,这门手艺一做就是50多年,在方圆百里小有名气。

老人在做秤

日前,记者来到孙师傅的家,一眼就看到正在做木杆秤的孙朝土。一张简易的方桌,桌上摆满了各种工具,地上是各种规格的砝码,墙壁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木杆秤。孙师傅说,做一杆好的木杆秤,首先要选好木材,最好的是红木,但红木相对价格比较高,一般常用的是铜糙木(铁力木),这个材料做出来的秤杆,不会变形,不会弯曲,不会受环境湿度影响,硬度高。

孙师傅介绍,木杆秤制作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工艺要求比较高,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秤的精确度,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每杆秤前端都有三个孔眼,一孔安装秤钩,二孔和三孔安装“里钮”和“外钮”。孙师傅说,年轻的时候,他一天可以做三五杆秤,从他手中做出来的秤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了。

木杆秤看上去简单,但是从选材、刨杆、打孔、钉秤花、校验、抛光上色等需要经历大大小小工序共三四十道,一杆秤做下来,要钻上百个秤眼。孙师傅告诉记者,每个秤眼要用细铝丝插入,折断,挫平,一般学徒需要苦练三年才能熟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子秤还没普及的时候,手工做的木杆秤是市场上的主角。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电子秤慢慢走进大众视野,到年以后,木杆秤基本被电子秤取代了。

秤是公平的象征,做秤最重要的是一个“准”字,这也是做秤手艺人始终保持的严谨态度。孙师傅说,制秤涉及市场上交易的公平性,因此制作的人首先要做到公正、诚信。50年多年来,孙朝土就在刨、磨、钻、打中坚守着这门老手艺,岁月在秤杆的打磨中逝去,但手艺却不能在打磨中消失。

孙师傅说,如今他已经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也让孙子开始学习制秤。他说,虽然木杆秤已不能在市场上使用了,但他觉得木杆秤的制作方法需要传承下去,这不仅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手工艺,蕴藏着丰富精巧的工艺技术,更是凝结了中华民族重诚信、讲公正的高尚道德情操。

我市知名文保专家杨古城告诉记者,很多老手艺在社会发展中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有的随着传承人去世,永远消失了,非常可惜。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作为管理者来说,应该想方设法对这些老手艺进行挖掘和保护,把文化的根留住。

记者边城雨通讯员徐宇文霍轶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7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