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秤砣上的铭文,天真稚拙,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发展经济,不但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车轨,统一了伦理,还统一了度衡量制度,即所谓“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车同轨”,他用当时的最高法令形式——“诏书”(相当于现在的一号红头文件)颁布秦国的度量衡制度,来废除其他各国旧的度量衡制度。“诏书”由工匠受命制在量器上或权器之侧,称之为秦诏权量铭文,又有制成刻有铭文的一薄片“诏版”,镶于权量上,称其为“秦诏版”。

秦权

“度量衡”是我国古代计量的称谓。“度”是计量长短的器具。“量”是计算容积的器皿。“衡”是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

“权”是中国古代测定物体重量的一种衡器,商承祚认为它是相当于现在天平的砝码,也有学者认为是杆秤的秤砣。有个词语叫“权衡”,是指比较一下利弊轻重,权指秤砣,衡指秤杆。

《孟子·梁惠王上》有曰:“权,然后知轻重”,由此即可知“权”在人们生活中的功能。

秦权铭文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权”是战国的秦权和楚权。秦权的质地为铜、铁,还有陶质的,多为半球形,少数有觚棱,一般分为权身与权柄鼻钮两部分。秦始皇权大都是实心,但秦二世权高体小钮,多为一斤重,因此身底部凹陷,空腹如钟,借以扩大外壁面积。

现出土的较为著名的秦权有“高奴权”、“大槐权”。

《汉书·律历志》称:“权者,铢、两、斤、钧、石也”。一石为四钧、一钧为三十斤、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廿四铢。据测,秦代一斤约合今天克左右。现在的质量单位改为了公制,一公斤等于二市斤,一市斤为十两,有个成语“半斤八两”,旧制半斤为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秦诏版

秦权体侧面上刻的铭文有两种:一是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诏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凡四十字。二是后来秦二世元年诏书,诏曰:“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凡五十八字。

秦权量上的铭文,有的仅有始皇诏,有的同时有始皇诏和二世诏,有的有诏文,另还有使用地点、重量等信息。

秦权铭文

秦权铭文,主要是铸和刻来完成。其书写风格与秦小篆略有不同。

这两道诏书的制作,尤其是秦始皇诏,由于需求量大,参与者秦权制作者多为下层民众,这些铭文最大的特点是露锋,行笔速度快捷,在圆笔中锋基础上出现了偏锋,笔势方折明显,有许多断笔,甚至短线缩简为点,丰富了线的运动节奏以及笔画关系,更有率意直截的,或缺笔少画,或任意简化,天真稚拙。

在章法上,大多数是纵有行,横无格,字体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生动自然,字与字、行与行以及整篇幅都有强烈的对比关系,极具质朴率直、凝练生动的艺术审美价值,呈现出奇肆、疏放、紧致、劲峭等多种风格类型,构图图式更加率意自然,而与秦刻石中横平竖直、笔画圆匀、结体均衡,体势修长,体态庄严妍美的小篆风格迥异。成就了秦朝另一种小篆书法作品系统,是官方实用的俗体,这是“草篆”,

吴昌硕说:“秦诏权量,用笔险劲,奇气横溢,汉人之切玉印胎息于斯”,齐白石刻印中:“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可见秦权铭文对后世治印影响深远。

秦权铭文吴大澂临秦二世权铭文

秦刻石小篆文字出自李斯之手尚有整齐划一的文饰倾向,而这些出自底层民众之手的秦权量诏版铭文所呈现随性的艺术特质就是秦文化思想“理性化、世间化”最好的注脚。

“楚汉纷争烈炬频,独幸此斤未磨灭”,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秦权量及诏版,使得我们今日依然能够一睹秦书的别样风采。

欢迎阅读早期更多精彩文章

郭德纲一幅书法作品,20多个字就有10个错别字,值得深思

他苦练“田楷”40年却入不了中书协,是选帖问题还是书协门槛高

多年前的这幅书法,曾被认为是赝品,却拍出了4.亿元的天价

被历史误读的“台阁体”,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一无是处

因为诗名太大,竟然差点被忘了,他还是一位书法高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66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