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农村俗语不仅仅是农村人生活中谈笑的乐趣,更是蕴含了很多哲学和道理。虽然有一些我们不能理解它的含义,但每一句话都别有深意,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植物和物件的描述中都能给了我们深深的启发。农村俗语有的是严厉的警告,有的则是无厘头的言谈。
虽然农村人没有接受过先进的教育,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于生活稀里糊涂,相反有着古人的经验和教训总结的俗语启示,他们的生活比城里人更加悠闲自在。甚至说话做事头头是道,并不会受到没有文化的影响而改变什么。
在农村的很多大道理都是经过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传授的,不管是生活生产还是教育孩子,他们都谨遵古人的教诲。他们在这些俗语中总结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同时也将这些俗语完整地保存下来,以供后人鉴阅。
如果让农村人高先进的科技产品,他们也许根本找不到东南西北,但在生活中他们懂得道理却并不比任何人差。在古人传承下来的很多俗语的解读上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是农民却能很多地解释了其中的道理,因为那是他们生存发展的“教科书”。
在农村有很多老物件,在城市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但是在农村却一直在使用。而这些老物件都是农民自己一点一点打磨制造的,他们的工具虽然粗糙但却十分耐用,而制造的原理和方法都是从古人的经验之谈中流传下来的。
一、枣木杆秤
秤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秤是一种古代的称重工具。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期,为了更加公平公正的交易人们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杆秤。秤的原理十分简单,就是利用杠杆的作用将两端的重物达到平衡,而中间的砝码不断的移动作为调节重量的关键所在。
据传言得知,我国的第一杆秤是由鲁班制造发明的。但为了更为广泛地使用度量衡的标准一直都在调整,从最初的一斤等于13两到后来的一斤等于16两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岁月。
我们现在用的重量衡量标准是一斤等于10两重,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才统一实行的。在历史上古人制造的秤多用楠木,但我们都知道楠木的价格素来昂贵,甚至有楠木是金樟柏是银的说法。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楠木稀缺因此秤干多为陕西枣木制造。
枣木有着渤海铁檀之称,不仅颜色暗红花纹也十分美观,最主要的是枣木比较坚硬、木质细腻,还不易磨损。枣木作为陕西十分常见的木质材料廉价又广泛,因此成为了最佳的替代品。
二、柿木耙
耙是农村种地十分常见的一种农用工具,在犁过地后虽然土壤松动了很多,但是依旧有很大的土块和杂物,因此耙的用处就在此处。将犁过的土地耙平,将土壤填实。
耙地需要很大的力气,因此对于制作耙使用的木材也有很大的讲究。制作耙的木材不仅要硬,还要光滑耐磨,因此柿子木就成了最佳的选择对象。
三、槐木步犁打天下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农业工具也是居家必备的物品之一,古人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耕地研制出了步犁。这是一种比较轻巧的耕地神器,曾被古人称之为“破土将军”。步犁是跟随着人的移动而犁地的,因此成为人们耕地最好的帮手。
由于土地在经过严寒的冰冻后土壤都比较硬,因此制作犁的木头必须坚硬、耐磨、防潮抗腐。洋槐树制造的步犁恰到好处,成为了农民的最佳选择。
虽然洋槐树原本生长在北美,后来由于我国的需求量大才引进到中国。但洋槐的适应能力很强,对于土地和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低,因此在我国的成活率很高。现在在我国农村经常会见到它的身影,甚至很多农民将其视为杂树。
其实洋槐树除了制造农民常用的犁以外还能食用,每年在洋槐开花的时候花香四溢,这个时候农村人就喜欢将洋槐花采集下来食用。用洋槐花制作的食物也是十分美味可口的,这是很多农村孩子童年的回忆,甚至直到现在也十分怀念当初的味道。
总结:
虽然我国农业比较落后,但是古人的智慧的确叹为观止,他们的智慧才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在我国的农村能看那些沿用到今的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