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新干最后的杆秤师这样的手艺谁来传承

手工秤

从前的生活很慢,慢到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做一门营生,学一门手艺。手工秤在我们新干人眼里是最寻常的生活用具,但你一定难以想象,在新干,有一个老人竟用了一辈子去打磨一把把看似寻常,却无比精致的手工秤。

寻常人家·手工秤

以前,无论是在商店、农贸市场还是寻常家庭,手工秤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商贩们用它交易,称出满盘金钵;在家里,人们用它过日子,称出一年丰收。

依稀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稻谷、花生等农作物要卖的时候,父母都是用这么大的长杆秤事先称一称,那时候家家必备这样一把秤。

时代制造商机,那时候生意有多繁荣,手工秤就有多跑火。在新世纪以前,一把手工秤成为诸多行业的生意人必备可少的“发财”工具,以至于制作手工秤这个行业也成了香饽饽。

费尽周折,我们在金川瓦桥找到了吴良老人。今年已经77岁高龄的吴良便是新干制作手工秤的代表。十八九岁时,他曾跟着师傅学习刻章。但因为刻章生意不好,便放弃了这门手艺。

年,看准当时手工秤的跑火,20岁的吴良来到新干五金厂(现为新干工艺综合厂)当学徒,跟着师傅学习制作手工秤。两年后,吴良便出师,自己制作手工秤。

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的经济和科技还没有今天这样发达时,如果谁有一门手工艺活儿,那绝对是不愁吃穿的,何况是手工秤这样的跑火生意。

刚开始的时候,吴老两天能制作三把手工秤,每个月能领到三四十块钱。这在当时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随着手艺的精进,技术越来越娴熟的吴老不就每天就能制作一杆秤,每个月能挣到多元,足够养活一家老小。

指尖流芳·手工秤

刨子、比子、木棍、这是吴老摸了一辈子的东西。修切、打磨、钻眼、包铜皮、验砝码……不管外面多么喧嚣,吴老这辈子始终心无旁骛,醉心于制秤的每一个环节。

看似寻常的手工秤,制作起来却是耗时又耗力。那么手工秤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把精挑细选的木棍用刨子慢慢打磨出圆滑的身躯,再用砂纸打磨,直到把木棍磨得光滑,保证秤的矗直和不易变形。

然后用铜皮包裹住秤头和秤尾,用小钉子钉紧,俗称“包铜管”。

对于一杆秤来说,刻度是最重要的。用比子丈量刻度,看起简单,却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活,一丝一毫都是不能差的,否则刻度有偏差。

下一步就是用拉钻打眼。在做一杆秤前,要先用法码在秤杆上定位,再用拉钻在秤杆上打出均匀的秤眼。

每一个细小的眼都需要精细打磨,没有熟练的手艺是做不好这一道工序的,秤眼的深浅、大小,都决定了一杆老秤是否精确无误。

安装杆秤“星子”,这些都是用铁丝一点一点钻进去的。

安装好了“星子”的杆秤,必须反复打磨、清洗,如此再平滑、方便。

定杆秤“叨口”,这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叨口”定完了,还需反复校准。

▲制作完成的手工称。吴老说,做秤人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对于手艺人来说,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做秤不只是手艺活,更是良心活。既要手艺细腻精致,更要心态安静平和。挑选、刨木、制胚、打磨、包铜管、定叨口、定星位、再打磨、反复的校准等,十余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做秤一两就是一两,做秤的人心平手稳,用秤的人才会公平买卖。这是吴老一生奉行的职业道德。

余韵空绝·手工秤

在上世纪70年代,新干只有3个人做手工秤,吴老便是其中一个。做了一辈子手艺,吴老舍不得这门技术就这么失传了,于是让从小耳濡目染的儿子吴秀继承了自己的衣钵。

▲吴良老人之子吴秀

年初中毕业后,吴秀开始正式跟父亲学习手工秤的制作。16岁那年,父亲退休了,他就正式接过父亲的秤杆,开始独立制作手工秤。每天下午做,第二天上午卖,一天的时间可以做8—10把秤。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子秤迅速占领市场,手工称很快就被淹没在城市化的浪潮中,生意越来越难做。年,吴秀转行做木头生意,年又做起了客运行业。父子两人六十多年的手艺就只能这样失传了....

时隔多年,两父子再拿起曾经的挣钱家伙,满是感慨与回味。随着吴秀的改行,如今在新干,已再无人制作手工秤了,这是让人痛心的遗憾。

时代飞速发展

新科技总要淘汰老手艺

这是感伤却又欣慰的事

对于诸多手艺人来说,生活总得朝前看

但曾经留存在我们心底的那些老手艺,

却永远铭记在几代人的心里

例如这一杆普通秤

如今仍时刻警醒着我们“天地间有杆秤”

......

欢迎推荐

有故事的人物、有味的美食、有特色的店、有意思的事体、有乐趣的地方······

欢迎大家前来推荐,让我们一起记录与分享;成功推荐的朋友,我们将给你一个惊喜。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