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和标准,记载不一。而且,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即逐渐地由粗糙变成精细,由简单变成复杂。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高青县温泉花乡的高青昊阳度量衡文化博物馆,它一座探讨中国度量衡发展史的专题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内,记者看到陈列着从古至今用陶、铜、铁、玉、瓷、石、木、竹等质地制做的各式尺、量、釜、升、斗、权、秤、天平等,采用以物归类,以史述变,以物系用的方法,系统地展示了高青及周边地区古代度量衡的产生、发展历程。同时,馆内还配备有可让大家参与、体验的度量衡器具。博物馆共有各类藏品件(套),其中馆内陈列的各类藏品有件(套)。基本陈列共设度量衡发展史、“度”器具展、“量”器皿展、“衡”工具展、老酒铺度量量衡与传统文化、度量衡与百姓生活九大度量衡文化展陈。一排带把手的木制容器,有的四四方方棱角分明,有的呈圆形像个小桶,“这些是米斗,圆形的是一斗,方形的是一升。”高青昊阳度量衡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振营拿起其中一个木制的米斗,“那时老百姓用这个来称量米、面粉、盐,装满了就知道是一斗了。”李振营向记者介绍,这些四方的米斗,生产于清代到民国时期,不论大小,大都为上部宽底部窄的形状,中间有一根与斗口齐平的木把手以便于使用。所有米斗均为榫接结构,做工精良,不需要一针一钉就足够牢固。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天地间有一杆秤,天地良心就是秤砣星。南斗六北斗七再添福禄寿,手握秤杆三尺有神明。 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全世界只有中国的秤是十六两制的,一直到了年,中国才把十六两改为十两。所以,以前的秤,半斤确实就是八两。”李振营告诉记者,秤杆上的计量标志叫秤星,又叫秤花,到了唐代,秤上又多了钱、分、厘等单位。七钱为一两,七分为一钱。杆秤数千年来一直都是民间最普遍的日用衡器。刻定盘星,衡天地良心。一把秤,由秤杆和秤砣组成,秤杆上秤花,是由铜钉制成,为黄白二色,取天上星星之意。秤有十六个星花,十六个点,代表了天、地、人的含义。秤杆上第一颗星为定盘星,其作用是在不称重时,秤砣挂在定盘星的位置,看秤是否保持平衡。因此,定盘星是天地良心的定位。前三颗星代表福禄寿,后七颗代表北斗七星,最后六颗代表南斗六星;北斗代表地,南斗代表天,福、禄、寿三星就是人的良心。所以过去我们只要有这杆秤,做生意的人就不敢短斤缺两。如果缺斤少两,就等于亏了自己的良心,亏一两损福,亏二两损禄,亏三两损寿,福禄寿三星都会离开。除此之外,展厅内的秤砣也很有特色,它们大部分为石制,也有瓷制、铁制等。在这批秤砣中,体积较大的多为石制、铁质,而瓷制的秤砣则较为小巧,据了解,在秤砣的制作中,材料选取主要遵循三个原则:材料不易损坏;材料重量不易因日常频繁的使用而减轻;材料易保存。秤砣的材料与其使用间并没有太大的、绝对匹配的关系,重量越大的秤砣自然就可称质量越重的货物,但并不是说瓷秤砣就不可称重物品。高青昊阳度量衡文化博物馆依时代背景,依据史籍记载,通过贯通整理,陈述着度量衡作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设,与全体人类日常作息活动、商业交易活动、学术研究活动、工业发展、科技升级以至生活品性的息息相关。(记者徐建彬徐子喻通讯员李胄田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