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田园收获正当时!海安市实验小学三年级部“知农具、行农事、溯文化、明志向”项目学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生活,三年级数学教研组结合近期课堂上认识的质量单位,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探寻古代质量单位”之旅!
课堂导学,激兴趣关于质量单位,你最想知道些什么问题呢?生活中称粮食、称农作物时就用这两个单位表示吗?称的时候使用的是什么工具?一连串的质疑将孩子们的思考引向深刻。
孩子们围绕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景观察、动手操作、收集和计算数据等活动形式,真正研究开来!
走近“秤杆”,寻文化“秤杆”的背后隐藏了不少数学知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各项目小组从“秤杆”出发,寻找“秤”里的数学文化。
知秤孩子们翻看书籍、查阅资料了解到古代的称重工具——“衡”,知道了称重工具的种类和发展史。孩子们还把古今的称重工具进行对比,体会到千百年来人类对精准测量的执着和追求。
用秤知道了秤的起源、演变,孩子们走进大街小巷,寻找现在仍在使用的杆秤。并在专业人士的介绍下,近距离接触杆秤,学习使用杆秤的方法,体验用杆秤称物带来的别样感受!
大家还寻访到农村里在称粮食时会使用大型台秤。瞧!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体验起来。
做秤孩子们还在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制作了一把简易杆秤,体会中国古代的“杆秤文化”,丰富自己的实践体验。看,他们一个个多投入啊!
以史为鉴,知兴替我国质量单位是怎么演变的?古人称粮食时是用哪些单位来表示的?跟我们现在所学的质量单位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成了孩子们潜心研究的话题。各班学习小组线上联系、线下讨论,一起了解质量单位的演变历史,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的很多质量单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们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已刻下深深的印记。孩子们按照朝代、历史的更替,用自己的方式将钧、斗、升、石、合、斤、两等质量单位记录下来,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变换角度,解成语在研究的过程中,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许多成语中也含有质量单位,如:半斤八两、千钧一发、锱铢必较、雷霆万钧等等。这些成语的背后都隐藏着怎样的数学知识和历史故事呢?爱探究、爱思考的共生娃们,通过查字典、看视频来一一解答。他们还进行了讲解和演说!
分享展示,乐趣扬精彩的学习美篇、手抄报,记录了孩子们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他们走上讲台,分享收获,展现风采。一群积极探究、乐于分享的“数学研究小达人”正在茁壮成长!
此次项目学习,孩子们利用多种资源,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对称重工具和质量单位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数学素养在孩子们身上落地、生根。他们还走进田间地头,用工具称算农作物,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