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TIME
情境识字
巧辨“称”和“秤”
凡有所学亦有所得
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时,巧妙地设计情境,将识字无痕融入到教学情境中。老师一进入课堂就采用“比一比,猜一猜”的游戏吸引学生的眼球,课件呈现两条鱼:一条长而瘦,一条短而肥。老师让学生用眼睛比较鱼的长短和胖瘦,这很容易,可当老师抛出哪条重这个问题时学生就产生了分歧。老师相机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想要知道哪条鱼重,就要掂一下,引出“称”。随即课件出现了“称”字的象形文字,并快速转化为简体字,进行了字源的再现,完成“称”字的认识。
师进一步用动作引导:这个字其实最早就是表示用手把鱼掂起来,感受一下它的重量,所以这个称最早的意思就叫做?(出示:称重)
老师在此情境中继续引导学生认识易混字“秤”。此时,老师示弱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我遇到麻烦了,用两个手掂了以后还是不大行,看来得继续想办法,我需要小朋友给我提供一个工具,能够让我准确地知道每条鱼到底有多重。谁来给我推荐工具?”学生若有所思,有的说秤,有的回答天平。
老师点评:“这个同学说可以用“秤”,同意这个工具的同学向我点点头。这个“秤”就是专门用来称重的工具,就是这个字(出示“秤”),它也是后鼻音,不过读第四声,大家齐读。”
老师继续启发:“那你们知道最早的秤长什么样吗?”学生联系生活描述后老师呈现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了秤的一系列部件:秤杆、秤盘、秤砣。为了让学生明悉杆秤的使用方法,老师呈现称鱼过程的动图,用这样直观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明白在称杆保持平衡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这条鱼到底有多重,还让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秤”字右半部分是“平”字,它表示平衡的意思。最后老师总结“称”“秤”的不同含义:“称”表示动作,去称东西的重量。“秤”是一种称东西的工具。在学生充分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老师巧妙地结合课题进行知识的运用:补上课题“曹冲__象”。
评析
本堂课老师意在让学生区分“称”和“秤”这两个读音相近、字形相似的易混字的字义及用法,老师一改传统的字词教学方法,通过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字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我探究、积极思考,打破了生活和知识的壁垒,让识字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魅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