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称帝的袁术为何迅速败亡大义名分岂是抢

小孩白癜风好不好治 http://m.39.net/pf/a_4549560.html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嵩里行》

刘备爱哭,曹操爱笑。新三国中有这样一个桥段,那就是曹操在那大笑,对着谋士和战将笑的简直腰都快弯了,为啥子笑呢?原来是不久前才被他和袁绍打跑的袁家嫡子,才回他淮南的老巢,竟然按耐不住寂寞—称帝了,他大修宫阙万千,广纳后宫嫔妃,赶置文武百官,以楚之旧都寿春为都,建号“仲氏”,并昭告天下,曹操笑自己,这么一个蠢货,自己竟然还曾将他视为天下豪杰。不料,这把皇帝瘾还没有两年,就在众叛亲离中吐血而亡,又给了曹操一个笑料,“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还真是如此。

袁术的经历,很像《左传—庄公十一年》中的描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可好端端的,他怎么突然就冒出来称帝呢?要知道,此时距曹操迎献帝,改元建安才一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缘子先烂,难道这基本的道理他都不懂?还是鬼迷心窍,拿到了传国玉玺,又听到了所谓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己字公路,正合此谶,而汝南袁氏出自于陈,陈乃舜后,按照流行的五行学说,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今汉德衰微,汉室不可兴,他袁术不称帝那可就真对不起自己和天下百姓了。

其实,再混的人也有自己的逻辑,袁术这么做,有他的原因,而这源自前期一帆风顺的经历。众所周知,提到袁绍的时候,大家都会说,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比如十八镇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就公推袁为盟主。为啥不推袁术呢?那些门生故吏,天下豪杰,为啥就不依附袁术呢?难道他袁术就不是四世三公的袁家人?对这一点,袁术是颇为不服气的,总觉得,都是袁逢的孩子,我还嫡出,他袁绍呢?不过是个婢女生的,还来了一句经典之骂:“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还写信给送孙赞等人,到处说,袁绍不是袁氏子孙。袁绍夺取了冀州,他派人跑过去跟袁绍要粮饷,理由竟然是,我是正宗的袁氏子孙,你就应该支持我,结果袁绍没鸟他,他支持公孙瓒去抢夺冀州,袁绍则支持曹操和刘表以汉室的名义,南北钳制袁术,两人从此彻底分道扬镳。

别说袁术看不起袁绍,他更看不起曹操,还完全看不上刘备,他能看得上的只是是刘表这类的人,为啥呢?曹操是阉人之后啊,至于刘备,周所周知这位以“大汉皇叔”自居的人走到哪里,无论怎样落魄寒碜,谁也当他是个人物,他袁术却与众不同,直接来一句“术生年不闻天下有刘备”,为什么呢?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和刘备,在他袁术眼里都啥出生呢?焉能与他显赫的家世相提并论?在他的逻辑中,估计夺取天下,估计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

他没有看清楚的是,身为袁家庶子,袁绍对待天下士人,那可是能做到折节相交,以礼相待,20来岁担任濮阳令,就获得了清正能干之名。后来,袁绍专程拜访“月旦评”主持人许邵时,谢绝宾客、排场,“单车去见”。反观袁术呢?依仗着出身高,一直就不“注重”名望的培养,以至于自小就有着“路中捍鬼袁长水”这样的称号,啥意思呢?大概就是“南霸天”之类,直到后来,才在别人的指点下,去结交士人,获取名声。

乱世中,谁能证明自己是更靠谱的老大,谁才是老大,你得让大家觉得,现在跟着你,买入的是原始股,上市后就能一飞冲天,不但能瞬间财务自由,还能荫萌子孙后代,人家才死心塌地地奉你为老大吧,靠抢注一个“老大”的商标,别人就得承认,你就是老大,就得给你缴纳专利费用?要知道,那可是乱世啊。

可袁术的脑子,似乎就是那么一根筋。曹操迎接了汉献帝,在士族群体中的号召力,渐渐的越来越大了,很多人都去投奔曹操了,怎么办呢?这点难题倒是难不倒袁术。为啥人家投奔啊,投奔的是你阉人之后的曹操吗?不是的,皇帝,皇帝!一个“天才”般的想法萌生了,若我也是皇帝,凭我的出身和皇家的名望,天下英雄和士人,还不奔走相告前来投奔?然后我封官许愿,那不就大功告成还不费吹灰之力?这不比钱少了就直接印钱,经济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更天才吗?袁术执行力强,说干就干,只有主簿阎象发言劝阻:“当年周人自其始祖后稷直到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可说有他们的两分,可他们还是小心翼翼地做殷商王朝的臣子。您虽然累世高官厚禄,但恐怕还比不上姬氏家族那样昌盛;眼下汉室虽然衰微,似乎也不能与残暴无道的殷纣王相提并论吧!”袁术听了阎象这番话不吭声,心里却是非常恼怒。

后有河内人张鮍为他卜卦,说他有做皇帝的命,他以此为理由,于建安二年(年)在寿春称帝。可令他惊奇的是,他所幻想的各方士人、各路英雄豪杰来奔来投,臣服于他的局面没出现,反倒是各路诸侯,尤其是曹操更是宣称于他势不两立动起了真格,这还不算,就连他的内部,孙策、雷薄、陈兰等人,相继续以“谋大逆”的大义之名,宣布跟他绝交,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袁术,这个所谓的“仲氏皇帝”还没当两年,就众叛亲离,含恨而亡。

袁术何以至此?他一直沉溺在家族和声望带来的快感之中,而他前期的不费啥力气,就在士人的拥戴之下,迅速拥有淮南之地,雄踞一方更是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判断。却忘记了,英雄不问出身,起手时,也许大家会看看出身,可也到后来,唯有你踏踏实实地带领大家将事情做好,让大家认可的理想抱负,看到你的人品、水平和能力,哪怕你出身再微寒,暂时多落魄,也会有一批有眼光的人,有能力的人,发自内心地认可你的老大地位,到了一定程度,你就是不想去称王称帝,他们也会不断怂恿和推介你一步一步走过去。

曹操迎汉献帝,针对多年的混战,民生凋敝的情况,他既发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感慨,更听取谋士的建议,采取“屯田”的办法,不断加强生产,还想各种办法尽可能减轻人民负担,曾经颠沛流离的汉廷,至少有口饭才会的,不用再到处餐风露宿。反观原术的“淮南帝称号”呢?建安二年(年)冬季,碰上大旱灾与大饥荒,他统治的江淮之间,却出现大片大片的地区断绝人眼,甚至还经常可见人吃人的惨剧。当时沛相舒邵劝袁术散粮救饥民,袁术竟然是大怒,威胁要杀了他。这还不算,在这种情况下,他和他的后宫数百后宫佳丽,依然锦衣玉食,骄奢淫逸,胡挥霍无度,可他治理下的百姓呢?为他征战四方的士兵们呢?却一个个饥寒交迫,面黄肌瘦,但见日日生与死,不知何处觅衣食。这样的老大,哪怕再自诩自己再高贵,血统再纯正,再占据着所谓大义的名分,谁还愿意真心替他去卖命?

明代诗人在《感怀》中书写三国历史,有一句话说得好,富贵当思原由,英雄不问出身。也许这才是袁术这些人需要真正需要思考的,你家四世三公怎么来的?那是你家先祖袁安但为人间正义,为百姓福祉,一生正气,浑身是胆,那时的他,出身也不高,可百姓和人民心里都有一杆秤,反观你袁术,总认为一切都是大水躺来的,总想着投机取巧,要知道历史进程一直是大浪淘沙,背离人民者,必然身死魂灭为天下笑。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0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